时事聚焦:“山东非法疫苗案”素材解读与运用
来源:中学学科网 发布:2016-06-06
山东非法疫苗案
多维素材解读与运用
《鲜素材》6月刊 P24
素材展示
2016年3月11日,济南市公安局侦破特大非法经营疫苗案。作案者庞红卫与女儿孙某自2010年以来,从陕西、重庆、吉林等十余个省市70余名医药公司业务员或疫苗贩子手中,低价购入流感、乙肝、狂犬病等25种人用疫苗(部分临期疫苗),加价销给全国24个省的300余名疫苗非法经营人员或少量疾控部门基层站点,涉案价值达5.7亿多元。
目前,庞红卫母女因涉嫌非法经营罪已被公安机关移送检察机关起诉。济南市食药监局已向全国20个地级市发出协查函,核实疫苗流向和使用单位。
多向运用
一场“疫苗危机”事件,引起的社会恐慌直接击中了人们心中最脆弱的那一个点,食品、药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一丝疏漏都会酿成重灾。
一、堵上监管的漏洞
近些年来,疫苗安全频频出现问题,使得封闭、粗放的疫苗管理体制屡屡遭到民众诟病。这次问题疫苗事件,涉案疫苗数量如此之多,金额如此之大令人震惊,也暴露出我国疫苗生产、流通、接种等各环节监管方面存在诸多漏洞。
二、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泯灭
疫苗本是用来防疫的,可在有些人那里却成了谋财工具。庞红卫曾从事医药工作,2009年因非法经营疫苗被判刑,可还在缓刑期间的她又制造了一起疫苗非法经营大案。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丧失职业道德以至泯灭人性,是一件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
三、专业、权威的信息披露
连日来,山东疫苗案让疫苗安全问题的关注度高烧不退。一篇关于疫苗的文章刷爆朋友圈,让该话题的舆情热度再度升温。刷屏背后,是弥漫在人群中的“疫苗恐慌”。此时,专业、权威的信息披露,是让公众对疫苗恐慌免疫的最好“疫苗”。这一“针”只有及时打,才能避免恐慌如“传染病”般扩散。
写作示例
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未冷藏的疫苗大量流入市场,有的人接种下“危险”,有的人接种下“恐慌”,有的人接种下“隐患”……这些疫苗是如何“入市”的?可能有无数条非法路径,但是,最关键的还在于,监管没有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给未冷藏的疫苗打开“方便之门”,或者讲,监管职能与责任没有接种上“正义疫苗”,导致部分监管功能与功效“被冷藏”。药品监管是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环节,绝不容出现安全疏漏。相关职能部门应恪守职责,依法加强疫苗生产、流通、购销、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疫苗安全。如此,老百姓才能放心地接种,毕竟接种疫苗是利己利社会的事情。 (王旭东《重构监企关系,生产正义疫苗》)
贪婪的内心需要重塑
问题疫苗暴露出的是人心之恶,这种只图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别人生命的行为,无异于间接杀人。但更令人震惊的是,此次疫苗事件都是专业公司和专业人员所为。最懂得专业规矩和疫苗失效严重后果的专业公司和专业人员,反而最不守规矩,使所有规定、制度变得形同虚设,其背后的原因就是一些人良心的泯灭和道德的沦丧。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最大的问题所在,是为何利益面前,会有人愿意甘当“守财奴”,甚至不惜沦丧自己的道德,背弃自己的信仰,忽视他人的生命。我们不得不深思,究竟是整个监督惩戒机制出错了需要重塑呢,还是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贪婪的内心需要重塑呢? (刘颂寒《“非法疫苗”刺痛的何止是人们的神经》)
用专业信息让民众免于“疫苗恐慌”
有时候,比公共卫生事件本身更可怕的,是作为“次生危机”的社会恐慌。所以就危机应对而言,当下跟溯源一样不可忽略的,是给公众及时“接种”对疫苗恐慌免疫的“信息疫苗”,尽力打消他们在“不知情”和涉医药安全信息敏感包夹下的焦虑。而回应社会关切,内含的要求就是专业信息披露。说白了,专业信息披露也是消除疫苗恐慌最好的“疫苗”,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恐慌这个“传染病”在滚雪球式的传播中,将更多人带入更大程度的恐慌中。 (新京报社论《用专业信息让民众免于“疫苗恐慌”》)
素材链接
香港发布“限苗令”
在内地出现失效疫苗新闻后,不少妈妈们都宁愿舍近求远到香港注射疫苗,网上更充斥着各种赴港接种疫苗的攻略。然而,香港卫生署在3月30日突然叫停非香港本地儿童注射疫苗预约。从4月开始,全港母婴健康院每月只有120个名额可供非香港儿童预约接种疫苗,而由于香港本地儿童已经有很大需求,部分母婴健康院可以即时停止预约服务。
香港卫生署在记者发布会上称,香港政府的母婴健康院将从4月1日起,全面实施非符合资格儿童接种疫苗的配额制,每月配额是120个,有需要时甚至会全面停止不合资格人士的接种预约服务。根据香港卫生署网站统计,香港共有31间母婴健康院,意味着每间母婴健康院只有不到4个配额。香港卫生署称,香港母婴健康院从上星期开始,接种疫苗预约突然增多,部分健康院的预约已经排到5月,由于要优先服务香港本地的儿童,因此即时停止接收非符合资格儿童新症预约。
时文鉴读
如何让“问题疫苗”不再成为“问题”
◎墨 飞
近日,“山东疫苗案”一出,立刻引起了百姓、演艺明星、政府机构、媒体等社会各阶层的关注,甚至引起了社会的恐慌:有的父母对正要打疫苗的孩子处在犹豫中,“打”还是“不打”;还有的家长质疑近五年的疫苗是不是也都有问题,这些药对于已经打过疫苗的孩子有没有副作用,对孩子的身体有没有伤害;更有的家长坦言“拒绝接种疫苗”。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孩子平时有个感冒发烧,做家长的都会如坐针毡,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更不用说“问题疫苗”这么大的事情了。往好处想:打了疫苗只是不管用,而不会引起什么坏的效果;往坏处想:“问题疫苗”可能威胁到孩子的生命。所以,“山东疫苗案”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尤其是为人父母的“惊惶不安”也是正常、理所当然的。
当然,在我们痛心疾首的时候,政府等相关机构更应该想想如何能快速的采取弥补措施,迅速的查明“问题疫苗”的去向,给大众一个满意的交待,同时,封存剩余产品,把其对社会的损失降到最低。不管是2016年3月的“山东疫苗案”,还是2013年3月的山西“疫苗门”事件,都给企业及政府等相关机构严重的“警醒”,如何让这种悲剧不再重演?
笔者认为,要想让“问题疫苗”不再成为“问题”,社会各界、媒体、政府监管部门需共同出力,齐抓共管。首先,应该将问题从源头消灭,加大生产销售“问题疫苗”的处罚力度,让其“不敢”出问题;其次,有效控制疫苗流通的中间环节,加强对中间环节的监管,限制对个人批发销售,加强物流监管和销售点位的抽样检查,让其“不能”出问题;再次,加大科技投入,引入疫苗流通领域的跟踪机制,对每一批疫苗都进行动态跟踪,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快速的查找、控制,扼杀在萌芽状态,让其“不会”出问题;此外,引入媒体力量、构建企业诚信体系也可以有效监督企业的经营,让其“不想”出问题。
这样,才能让各种骇人听闻的“疫苗问题”悲剧不再重演,才能重拾起民众对“打疫苗”的信心,还孩子们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祖国的未来才能更加茁壮成长。
来源:中学学科网
编辑:liutingbin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