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分钟,你最闪亮

来源:《教师博览》原创版 发布:2016-11-28


从教之初,上公开课是我心头的一个痛点。生平第一次上公开课,上课提问无人举手回答,从头到尾几乎成了一言堂。于是,有很长时间我害怕上公开课,怕课堂上学生发言不积极,场面不热闹,怕听课老师昏昏欲睡,课堂超级难看。

教龄渐长,我也变“聪明”了,公开课最重要的是“好看”,学生举手次数多,回答问题的人多,教师点评到位,评课的时候就不会没有“亮点”。于是,我大力培养发言种子,平时多给他们机会表现,公开课上他们自然争先恐后地举手,一般这样的学生人聪明,底子好,有信心,善表达,思路清楚,表现欲望强,在他们的带动下,课就盘活了。慢慢地,我的课也越来越“好看”,再上公开课也游刃有余了。

2009年,我迎来了第四届新生,其中有三个学生表达能力和表达欲望非常强。每节课上,只要我把问题抛出来,三只手立马举起,回答问题很有质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赞叹和钦佩。一开始我沾沾自喜,这可是公开课上攻陷评课老师的有力“武器”,我戏称他们为“三驾马车”。可没多久就遇到一个问题:只要是语文课,三只手像三面旗帜一样举起,一副不回答就誓不罢休的样子,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无形中被剥夺了。时间久了,课堂成了我和“三驾马车”表演的舞台。这可不行!多少学生因此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这是课堂上的不公正啊!于是,我想改变。

每节课,我拿出三分钟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使用,可以朗读,可以演讲,可以推荐书籍、电影,可以点评社会事件。题材自选,形式自定,如果觉得三分钟不够,可以自由延长,教师绝不干涉。我算了一下,如果每堂课由一个学生主持,每月就有二十个学生登台,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两次上台机会。

我起了个题目:“三分钟,你最闪亮。”“三”是确指,必须讲足三分钟,可长不可短。“三”也是概数,如同“三人行”之“三”,意思为“多”;强调“你”而非“我”,指不能自说自话,要有观众、听众意识,要获得他们的肯定和赞赏;“闪亮”,则要求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拿手的资源分享给大家,把自己最自信、最鲜亮的形象展示出来。

活动一开始,大家的劲头很足,给予讲述者隆重的礼遇,上台下台时均掌声热烈。第一轮活动中规中矩,学生大多以朗读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哲理或情感美文。第二轮活动开始后,这个活动才“好看”起来。

周一,轮到沁芳上场。上课铃响前,她还在做准备,默默地看着一张打印纸。铃响了,她慢慢走上讲台,没有掌声。在班里,她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姑娘,成绩不太好,人也不自信,容易被大家忽略。她站在讲台上,目光盯着粉笔盒。我的心纠结了一下,因为我发现她没带打印纸,如果她再回座位去拿,估计学生要笑话她了。我正准备帮她去拿,她已经稳稳地说出了第一句话:“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个选自《读者》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听着她平静而流畅的讲述,我知道她肯定是背下来了。待会儿我要好好地表扬这个内向的孩子,她在形式上有了突破。三分钟到了,她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她是第一个超过三分钟的人。我明显感觉到,学生们被这个不起眼的小姑娘的讲述深深吸引住了,听得很认真。

这一次,沁芳足足讲了十多分钟。终于讲完了,她缓缓抬起头,微微笑了一下,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传达出同一心声:沁芳,你最闪亮!

在沁芳的带动下,开始有学生“研发”新节目了。

思卿的节目让我眼前一亮,她选择的是做动漫调查。她调查了三代人的动漫观看史,发现爷爷奶奶辈在少年时代几乎没有接触现代意义上的动漫,只看过传统的皮影戏。爸爸妈妈辈看过《大闹天宫》《圣斗士星矢》《葫芦娃》《战神金刚》等,但数量不多,常常是同一部剧看好多遍、好多年。90后一代的动漫资源最丰富,有《天线宝宝》《奥特曼》《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秦时明月》等,还有老少皆宜的3D动画大片。资源之丰富、更新速度之快,简直可以从摇篮看到坟墓。生动活泼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思卿准备的内容讲完了,听众还意犹未尽,她便临场发挥,说道:“我临时采访一位嘉宾,听听他的少儿时代都看过哪些动漫,这位嘉宾当然就是吕老师了。”

顿时,教室里笑声、掌声一片。我愣愣神,赶紧在脑海里搜索,第一个闪出来的是《恐龙特级克塞号》里的“人间大炮一级准备”,然后是《黑猫警长》《海尔兄弟》,还有《聪明的一休》。我把自己的动漫观看史作了精要介绍,大家笑得更开心了。

“三分钟”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场面似乎也越来越“失控”了。印象最深的是俊杰向我“发难”的那一回。

俊杰上台后,清了清嗓子,慢条斯理地说:“今天我们聊点啥呢?讲准备好的东西没有挑战性,今天我来个模仿秀,模仿吕老师做个即兴演讲吧。”接着,他模仿我的肢体动作和语调,开始点评班级的种种现象,他说的都是班上的事例,表达的语言超级搞笑,逗得大家哈哈直乐。

讲了七八分钟后,他的模仿秀坚持不下去了,改为本色演讲,主要是批判班级里不团结,并点名批评了几个同学。大家伙儿熬不住了,开始躁动不安,意思是已经超时了,要终止他的表演。我不希望这自由的氛围被打破,更何况他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于是我示意大家安静。等他数落完一批同学,我以为他要下台了,结果他咳嗽了几声,正色道:“难道我们的班主任吕老师就没有错误吗?你看看班级的主题词是‘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如果‘最初的心’是早恋呢,这能‘永远’吗?……”他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批完老师又批班委,越说越激动,最终犯了“众怒”,大家纷纷嚷着要他进行自我批评,结果他说自己没有缺点,然后在哄堂大笑中下了讲台。

不知不觉,半小时已经过去了。我对他的演讲做了简单的点评,说得有道理的,我接受;说得不妥当的,我宽宏大量不予批评。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的班级像“海德公园”一样自由,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在不妨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分享自己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经过一年的锻炼后,我班学生表达欲望、口语水平、表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明显高于兄弟班级。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意点一个学生,让他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地讲一二十分钟是没有问题的。这正是让我心生自豪的地方。

初三时有一次校际交流活动,学校安排我上一堂公开课。我选了短文《惠子相梁》,也没让学生提前准备,整堂课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精彩发言频现,课堂高潮迭起。后来评课时,听课老师说这不像是初三学生上课,好像是初一新生,学生的现场表达能力很强,气场很足,精神面貌很好。我心里明白,在应试压力下,初中生的课堂表达欲望一年不如一年,初一是少年闰土,初二是中年闰土,初三是晚年闰土。可我如果像原来一样只靠“三驾马车”撑门面,又怎会有众花齐放的完美呢?

这个持续一年的小实验,让学生得到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话语权。虽然每个人仅有四五次机会,但他们为了获得这片刻的“闪亮”而全力以赴,发掘自我潜能,突破自我极限,终于不断获得成长自信。


来源:《教师博览》原创版
作者:吕新辉
编辑:wujingjing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