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朱永通:“好教师”能有多坏

来源:教育的细节 发布:2016-07-13

有天晚上,L家长找到我,向我诉苦。她的女儿Y在我担任教育顾问的小学就读三年级。之前,她曾就女儿的班主任W老师搜书包之事,咨询过我。她说,前几天,学校发了一份通知,要求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签字。她的女儿Y忘记了,第二天上午,缴交通知回执时,YW老师说,能不能明天补交。W老师当场咆哮,不能,上午就要交到德育处了,下午检查组就来检查了,昨天明明交代得清清楚楚,你脑袋瓜都记什么去啦!你上午放学给我留下来。放学后,Y和几个同样“没脑袋”的同学留了下来,被罚就“家长签字”四个字,工工整整地在本子上抄写100遍。抄完,W老师又训了他们一通,才让回家。

 

L家长又继续谈了一些类似的事情,诸如有一个小组的某个学生违反班级纪律,全小组的同学被罚扫地板一周;有些学生在个别老师的课堂上捣乱,全班同学被罚抄写班级公约几十遍;有学生打架,全班同学被罚双手交叉放身后,静坐一节课,等等。我跟L家长说,W老师的这些做法,的确有不妥之处,你们家长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地提出来,跟她探讨,让她多一个视角来审思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是否存在“反教育”的东西。L家长大惊失色,连连问道,可以吗?继而反复叮嘱我,朱老师,这些事,我就找你聊聊,你可千万不要去找W老师谈啊,其实她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老师,虽然有时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但我们家长还是认为她是一位好老师,无论班级纪律,还是考试成绩,她都抓得非常好。我今天找你,主要还有另一件事情。

 

我先是迷糊,继而满心不是滋味。家长为何一面跟我谈得义愤填膺,一面又要对老师刻意隐瞒自己的想法和愤懑?很简单,因为孩子在老师的手上,他们必须权衡利弊,对老师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选择性忽略,能忍则忍,否则,一旦老师对家长产生“不良印象”,难免会迁移到孩子身上。家长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对老师的“不良行为”,在价值与情感认同上的紊乱与暧昧,至少造成两个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客观上创造出了教师的权力,且使教师的权力控制,不断得以巩固与壮大,从而给学生带来潜在的灾难性伤害;二是,让“好老师”的标准降至急功近利的最低水平:只要能管住学生,抓出成绩,就是好老师。

 

作为社会性评价的第二个“不良后果”,反过来也把学校对“好教师”的评价标准,紧紧套牢在低水平的尺度上。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教师,为了成为社会和学校认可的所谓“好教师”,无不热衷于以第一个“不良后果”为手段,来达到第二个“不良后果”的目的。权力往往意味着对自身的无知,容易使人盲目自大,随性妄为,所以,当教师沾沾自喜于权力控制带来的高效时,哪会去反思他们的教育行为会怎样影响,乃至伤害到学生。


那么,一个谁也未曾深思的问题出现了:许多教师因有了“好教师”的头衔,享受着体制带来的各种优渥的待遇,风光无限,但为何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学生而言,不仅一点儿“好”也没让学生体会到,而且面目可憎,有的甚至成了学生一辈子的梦魇?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反观教师的日常工作,我们就知道有些“好教师”究竟有多坏,坏在哪里。


有些“好教师”为了保住头衔带来的光环,目中无人,一门心思尽在分数上。大约两年前的春节,我回老家过年,无意间发现,外甥女的课桌上叠满了二三十本崭新的笔记本。我问她,一下子买这么多本子干什么。外甥女答道,是被老师罚的,要交给老师。我不解,老师干嘛罚你交这么多本子?外甥女愤愤地说,我期末考试没考好,老师说,期末考试凡低于九十五分的同学,低一分必须买一种文具,我考了六十几分,所以要买这么多。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接着问,老师收这么多文具干什么呀。外甥女提高嗓门道,全部送给那些考上九十五分的同学。啊!我还是有点不敢相信,问大姐,她说,W老师(外甥女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这儿公认的好教师,管学生的学习很有一套,平时考试也都这样,只要没考到某个分数段,就要罚交各种文具。啊!我真的有点震惊,又问当老师的堂哥,他的儿子也在这个班上。他笑答,是这样,我们家的臭小子也被罚过几次,这次期末考罚得更惨,因为四年级是全县抽考,试题有点难。我急问,这种做法太过了,你为什么不跟老师商榷?堂哥笑道,也没什么,让学生长长记性也不错,算是一种提醒吧。我无语。


为了“榨取”分数,像W老师一样的“好教师”,各显神通,变换各种招数来“镇住”学生。他们坏就坏在,从来不顾忌学生的感受,也从来不想一想,这么做,会不会坏了学生学习的胃口,会不会坏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会不会坏了学生对老师的美好期待!当教师的目光扎根于分数,他们孜孜以求的,只能是各种远离人的考试技术和班级管理“兵法”。正因如此,教育也就永远摆脱不了工具命运的魔咒。


有些“好教师”也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且工作认真负责,是学校和同行眼中的佼佼者,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往往他们工作越认真,对学生或家长的伤害却越深。有一次,朋友D和我聊起她正在某市重点中学高中部就读的儿子。她说,她快崩溃了,一听到短信或手机来电的声音就抓狂。D的儿子是一个乐天派,整日乐呵呵,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且生性好动。儿子的班主任极度认真,凡事必追究到底。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比如,儿子上课时抓前面女生的辫子,或把某某同学的书藏起来,等等,D常常被“传唤”到学校,协助老师“教育”儿子。D很气愤,也很无奈,每次接到类似的电话,都很想找借口推脱,不到学校去,但又不敢。偏偏儿子的班主任非常负责任,只要你不接电话,马上就来短信,告知儿子又在什么事情上犯错了。D说,有一次她和客户谈合作,很快就可以签合同了,结果儿子的班主任打来电话,不接,又响。连续响了三次,还是接了,原来是儿子上化学课打瞌睡了。听了班主任絮絮叨叨一番后,W再无心情谈生意了。D叹道,再这样下去,儿子没疯,她要先疯了,当初慕名而来,费尽心机让儿子入这个班,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谁曾想到,许多“好教师”所做的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教育行为,其累积起来坏的影响,犹如水波,慢慢扩散,绵延不绝。


行文至此,我突然明白,为何一些教师朋友提起“好教师(或名师)”的头衔,就神经过敏,原来“好教师”的头衔,一如假胸,本质上不是让教育皈依美,而是相反。



来源:教育的细节
编辑:yanxiaorong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