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器”不是孩子最好的保护伞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2016-11-14
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很多家长放心不下:孩子在学校怎么样啊?放学会不会跟着同学提前出了校门呢?近日,《武汉晚报》记者遇到了一个不淡定但“很有办法”的父亲:他给孩子身上装了3个“追踪器”,孩子的情况每天24小时尽在眼底。
在城市交通状况越来越复杂、社会治安并不百分百让人放心的当下,父母通过安装定位器了解孩子行踪的做法,应予以理解和尊重。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家长的心态也不同,单纯指责新闻中的父亲过分紧张或焦虑,实则没有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毕竟多一重保护措施,就少一些安全隐患,这也是八成受访者对此行为持认同态度的主要原因。
但对于该新闻的解读,显然不能停留于辨析对错的层次,其折射出的家庭教育观更值得反思。伴随着社会发展加快和价值日益多元,放眼我国的家庭教育,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教育理念非但没有变得更加开放、民主,反而显得越来越局促、逼仄,许多父母的成长焦虑与日俱增,给予下一代自主成长的空间不断减小,孩子的生活内容变得愈发单调,似乎只剩下学习。跟成长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野外考察、同伴交往等,在许多家庭成了禁区。
孩子的生活是父母教育观的某种反映,折射了时代变化,也暴露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误区。初入校门的孩子固然需要保护,但再多的“追踪器”也无法提升孩子的生存能力,保护不了孩子一辈子。与其安装若干个“追踪器”,不如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化解危机的机会,让其身心和能力得到真正成长。笔者曾采访过一位留美学生吴某,他讲了自己在美国被绑架后成功脱险的经历:被绑架后,他没有慌乱,趁歹徒不注意时,他冲进了附近一家饭店,故意撞坏了里面的器具。店员抓住他不让他走,要求他赔偿,歹徒无法再次下手,只能悻悻离开。这种急中生智的应对方法,就是他父母从小教导他冷静应对、见机行事的结果。
成长就是一场目送,任孩子躲在自己的羽翼之下,焦虑于孩子的成长,无助于孩子安全意识的提升,反而会使其产生较强的依赖性。而且,焦虑的父母只会培养焦虑的孩子,将这种不良情绪传染开去。在无法改变社会现实的情况下,父母更该做的不是给孩子万无一失的保护,而是提升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该说的要说到,该做的要做到,引导孩子对危机有准确判断,从容冷静应对。孩子就是要在摸爬滚打中长大,在挫折中成长,相对而言,准确的判断力和沉着应对,才是更好的保护伞。
有人说,中国的家庭教育需要一次新的常识性启蒙。其实,有些焦虑完全没必要,是一些父母杞人忧天而已。而培养综合素质高、内心强大的孩子,父母首先要转变教育观,不做“直升机父母”,不是给孩子“万无一失”的保护,只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死知识,成为情商低却动手能力差的所谓“学霸”,而是应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多给孩子锻炼的空间,让其有机会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当孩子熟知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有了更多应变能力,即使遇到突发事件,也能化险为夷。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张贵勇
编辑:dengyu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