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本该成为“母校”
来源:《教师博览》文摘版 发布:2016-09-26
中国文化中素有温情美好的词语,比如:出生地谓之“故乡”,就读过的学校谓之“母校”。无论“故乡”还是“母校”,都与身处其中的“我”息息相关。“我”出生的地方才是“我”的“故乡”,“我”读过书的学校才是“我”的“母校”。如果没有“我“,它就是毫不相干的地方、毫不相干的学校。
长久以来,我并未曾质疑其间的逻辑。我以为只要“我”在,出生地就是“故乡”,就读过的学校就是“母校”。
可是,复旦退学的袁涛同学那句“你才复旦的,你全家都复旦”的宣言让我怵然心惊。对于袁涛来说,他自然不会冠复旦以“母校”这个称谓的。自这句宣言,我不免要想:长久以来,是不是“母校”更多时候是学校方面一厢情愿的表达?学校是谁的“母校”?是留在学校里的人——在职教师、在读学生?还是离开学校的毕业生甚至肄业生?
答案显而易见:是后者。
但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言论,或者看到一些报道:留在学校里的人信誓旦旦声称“优秀毕业生回来看望母校”。这样的表述未免混淆了角色,“母校”这个词仅限于毕业生(或肄业生)使用,就像“我的母亲”只能由“我”来称呼,而不是“母亲”她自己。“看望母校”的表达是来自“优秀毕业生”的声明,还是来自学校的抒情?如果是后者,不免有“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
当年的“优秀毕业生”后来的“社会精英”一定把就读过的学校看成是“母校”?——现实生活中不乏当年的“优秀毕业生”从此杳无音讯。再深究一下:即便这些“社会精英”回访学校,多少是出于毕业生内心的怀恋?还是学校安排的“衣锦还乡”?
其实我真的很喜欢“母校”这个词,但是我愿意使用这个词的人不是校方,而是毕业生(或肄业生)。无论他是“社会精英”也好,普通百姓也好,如果他想起学校的时候,他的心里充满了感念,并因此有信心有力量面对现实人生,而且在毕业多年后尚一直对学校念念不忘,不仅寻求各种机会探访,还主动尽自己最大能力回馈,那么,这所学校才称得上是他的“母校”。
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学生把毕业看成是“解放”,把离开学校看成是“胜利大逃亡”。毕业后,很多学生再不想起学校,并绝不愿意踏足学校半步。这些学生,在学校里,他们究竟承受了多少失败、痛苦甚至绝望?对他们来说,学校并没有成为他们的“母校”。
学校本该就是每一个毕业生都愿意用“母校”一词来怀念与称呼的地方。教育行政官员也好,校长也好,教师也好,存了此心去面对学生,或许呈现在教育现场的诸多面貌可以变得更加柔和、更加美好。
(作者系本刊签约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邮编:215122)
来源:《教师博览》文摘版
作者:沈丽新
编辑:zhouzhengwang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