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主题作文素材运用解析
来源:《作文与考试》,有删节 发布:2016-06-14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看山水,如何看见生命的灵性?
看人间,如何看见世事的真像?
看史传,如何看见人性的善恶?
看生活,如何看见人情的冷暖?
看,需要眼睛;看见,则需要头脑和灵魂。
请以“看见”为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命题解读与选材指导】
题目内容强调关注周遭,留心生活,可引发考生从人、社会、自然等不同层面,选择自己熟悉的切入点,如亲情、友情、幸福、传统、礼仪、道德和环境等,进行“我们看什么”“我们要怎样才能看见”“看见了会怎样”等不同层次的深入思考,对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理性的探究和多元思考,题目为考生写作提供了积极的引导,开放有度,探究可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题目具有了思想性与人文性。
写好本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审清材料指向,确定写作范围,扣紧文题。材料是命题者给我们写作指出的方向,写作时不能脱离这个方向性而发挥。我们来分析材料关键词“看”与“看见”,材料中呈现出表层的“看”,即用眼睛看,深层的“看”,即用头脑和灵魂看见,可见只用眼不用脑那是“看”,用眼又用脑那叫“看见”,所以,材料告诉我们,写作既要写看到的表层现象,又要写看见背后的问题与思考,只有这样的立意才最符合文题要求。
二是结合生活,以小见大,写出深度与新意。“看见”的内容是来自生活实际的展示,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因此,选材时要特别留心,要选择那些有思考价值,有社会意义的事件。事件要写小,贴近生活,让人有共鸣。或回忆生活中的点滴,抓住难忘的真善美;或把目光放到社会。例如:关注身边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关注社会的重大事件,如雅安地震中,我们看见了许多令人震撼的故事,让我们置身于感动之中,让我们感悟到人性道德的光辉与民族精神的伟大。
三是细节要突出,用细节突出主旨。文章如果只关注“看见”的内容,很容易留于表层,变成流水账。因此,记叙文中要重点突出看见的动人的细节内容,用细节来突出主题。例如:在写散文时,看见生活中的植物,写它让“我”明白了生活的哲理,这时要抓住动人点来描写;看见某本书,写它带给“我”的阅读感受时,要重点描绘带给我阅读感受的那点。
【考场佳作一】
看 见
武汉一考生
早晨跑步,跑着跑着,前面的同学突然扭过头来,说:“你看,山的那边好美啊!”我向那边望去,嗯,真的好美呢,一轮红日越过山头,冉冉升起,几缕阳光仿佛为云层镶上了金边。这时的光亮并不刺眼,只是金灿灿的。云朵与阳光混合在一起,染红了半边天。“这有什么。”旁边的一个女生插上一句,“每天不都是这样的吗,看多了,都腻了。”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游人听说有一处山间开满了如雪的桐花,恍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桐花开。傍晚枝头还是稀疏的几颗花骨朵,到了早晨,桐花却热烈地绽放着它的冰清玉洁,姿色俊秀。大家就都慕名前去观赏。当人们来到山间时,看见一个妇人,身着缀满细花的衣裳,连脚上也是一双小巧的绣着细碎花朵的布鞋,手臂上挎着一个竹篮。她掠了掠耳边垂下的几缕发丝,问:“你们是来找人的吗?”导游连忙走上去:“哦,不,我们是来看花的。”妇人面露疑惑:“花,哪里有花?”说完便又匆匆踏上那条延伸到密林的小径。游人们都惊呆了,那条小径的两旁,不正开满了雪白的桐花吗?
看了这个故事,你也许会嘲笑妇人的疏忽大意,但你深思过你在生活中是否发生过这样的事呢?我们在都市的繁华中遗失了太多的美好,遗失了太多的纯真,我们的灵魂已渐渐地腐朽。这些美好在不知不觉中已从我们的指缝中悄悄溜走,再也看不到了。也许,在多少年后,暮然回首,望见往事,在窗间射进一米阳光的地方,慢慢升起些许灰烬。那么多的美好,只是我们不懂得珍惜吧!
深秋时节,你漫步在庭院内,踩着厚厚的树叶铺成的地毯,你是否会为看见枝头的那一抹绿而感叹而惊喜呢?别怪自己的生活日渐平淡,其实只有懂得去留意,去珍惜身边的事物,你才会看到足够多的美好。
【亮点精评与素材解析】
富于哲理,思想性强。作者从生活万象中剥茧抽丝后发现,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这一富有哲理的认识是很有高度的,从这一引人积极向上的深刻主旨上,就能窥见考生对生活的洞察感悟能力之强。
精选素材,叙议结合。作者没有简单地列举素材,而是精选好素材,自己的经历与妇人的故事巧妙融合,思路非常清晰。对每个素材既简要叙述又适当议论分析,较好地起到了印证中心的作用。
来源:《作文与考试》,有删节
作者:王同全 伍福常
编辑:zhouhongbiao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