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父母子女的正确打开方式
来源:网络 发布:2016-06-24
因为法语中“溺爱”和“爱”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这给我带了一个明确的思路。我努力想了很久,甚至还试图去翻阅了一些资料,尝试着解释这个问题。原来中国人溺爱孩子,只不过从独生子女政策以后才开始,三十几年而已。
在最近三十几年以前,从清末开始,中国经历了上百年的战争、贫穷、疾病和天灾人祸。在无法自保而且没有避孕措施的年代里,未成年死掉,被买卖,被虐待和被遗弃的孩子数量,庞大得无法统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歌颂“英雄母亲”。在不太富裕的新中国,一家子四五六七个孩子,溺爱也是绝对不存在的字眼。我父亲曾经给我讲过,他小时候祖父是不同奶奶和孩子们一起吃饭的。祖父吃饭的时候,都得躲一边候着。万一哪个孩子面露馋相,是要被训斥的。祖父吃完留一筷子菜,叫哪个孩子的名字塞到嘴里,就是所谓的溺爱了。到了我这一代,不但可以和祖父一起吃,还得我先吃。
事实上三千年,我们说的都是一个“孝”字。“孝”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一个小子在扶着一个老人走路。孝的理论,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统治准则。
现今中国,六个大人外加阿姨围着一个孩子。侍奉皇上一样侍奉孩子。培养王储一样精益培优。防贼一样提防早恋。指鹿为马一样给孩子选专业。拉壮丁一样拉去相亲。逼犯人一样逼婚。埋汰要饭的一样埋汰孩子的工资。中大奖一样撒钱办婚宴。飞蛾扑火一样拼命给孩子买房子。讨高利贷一样讨要第三代。
你怎么就不体谅我的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心,是中国的父母心。
这个心的中心其实是,“你既然是我生的,是我养的,你就是我的。于情于理,我有权要求,你有义务遵守”。
人生其他看起来要紧的东西,例如价值、尊严、财富、教养或者幸福,面对自然最原始的动力,都要退居二线。传承生命,是自然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始的任务。我们顺应自然,美酒美食,男欢女爱。孩子由我们而来,但是孩子并不属于我们。孩子生下来,是为了去完成他们的任务。我们说:“我有一个孩子,两只猫,三栋房子,四辆车。”事实上对于孩子,我们只有有监护权,没有拥有权。
就像是一栋房子。我们可以把负责看护的房子打扫干净,装饰一新,换个窗户,修个门,但是不可以把这栋房子拆掉重建。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有责任保护他们成长,传授他们生存的技巧,让他们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站得住、可以自己行走的人。我们没有权利要求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活下去;也没有义务任劳任怨照顾他们一辈子。孩子是我们的延续和更新,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他们有自己的人生,需要我们尊重、信任和支持。
来源:网络
作者:卢璐
编辑:zhouhongbiao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