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直面人生的戾气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2016-07-19

儒家学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重要思想,其中“修身”关乎一个人的德行,是一个不断磨炼、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直面自己的“人生戾气”,学会陶冶情操、调养身心非常重要。

  何谓戾气?戾气原是中医名词,“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后引申为凶暴的情绪,一种极端的个人心理或社会风气。其实,戾气发作之人未必是坏人,只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事后往往追悔莫及。如何消除戾气、控制情绪?读些儒家经典非常有用。

  《论语·颜渊》中有如下对话: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老师3个问题:崇德、修慝和辨惑。“崇德”关乎德行提升,“修慝”是杜绝自身的奸邪现象,“辨惑”则是如何消除人生之大惑。

  如何消除人生之“惑”?孔子的回答是控制自己,不让“一朝之忿”爆发。成年人,一朝之忿,掐监入狱。他受到了惩罚,他的亲人可能比他更加难过。孔子说“一朝之忿”是“惑”,就在于这样的人不考虑后果,只是一味任情发作,害己害人。

  此外,在《论语·颜渊》中还有这样一段对话,也是关于人生之“惑”: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这段对答涉及崇德、辨惑两项。有关“辨惑”回答所指的情况,比“一朝之忿”的戾气发作和缓一些,性质则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这样的“惑”常体现于那些读过书、有身份的人身上——喜欢一个人,就想让他活,厌恶一个人,就恨不得他马上死,这也是“情绪做主”。

  古人讲修身的目的是成贤成圣,即使不想成为圣贤,也应该在人品上成为君子。《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之后,马上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愠”即不恼怒,与教导樊迟不要“一朝之忿”是相似的意思,只是轻重有别而已。

  不乱发脾气看似简单,其实是关乎人格主体的大事情。儒家讲人与动物、植物的区别,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人有繁复多样的情绪。《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所揭示的就是人在情绪方面的多样性。情感繁复是人进化完善的表现,也是人生的大难题。

  《中庸》又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有多重情绪,如何让各种情绪发作得恰当、合理,这就需要修身的功夫。复杂灵敏的情绪不能“中和”,不是“爱”做主,就是“恶”或“愠”当家,这便是人格主体不立。

  子贡曾问孔子修身的途径,进而联想到《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人治石器、玉器,必须反复地切磋琢磨,既需谨慎又需坚持。子贡理解了改造自身脾气秉性方面的艰辛,所以孔子高兴地回答:“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要想自控,就要对脾气秉性进行一番切磋琢磨的功夫,从而修炼出自己的品格。《荀子·荣辱》对此有更警策的说法: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惟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

  “狗彘之勇”是“猪狗之勇”,这种动物之“勇”是为争一点利益而不顾死活。现实中,这样的“猪狗之勇”便是戾气发作。从小处而言,不利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会使发作之人付出代价;从大处而言,则会导致人心惶惶,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这便是戾气之害,荀子将戾气说得如此难听,也正是想以此警醒人们吧!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李 山
编辑:dengyu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