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没有标签
来源:《教师博览》原创版 发布:2016-06-19
最近收到一封读小学三年级的章同学的信,很有意思,原文抄录如下:
“周阿姨好!你送我的U盘,我很喜欢。你写的卡片,我好像看懂了。谢谢你!我只能想到跟你说这么多,可妈妈非要我说句祝福的话,我就说:希望你身体健康,工作不要太辛苦。可妈妈又说,只有这个吗?没有更好一点的吗?我完全不明白她的意思,祝福的话不就是这样的吗?而且,她以前都说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了。后来,她又说:那你说句有趣的话吧,可以让阿姨开心一点的。我想了又想,我特别希望能有这样的老师:她会带着宠物进教室,头顶一只青蛙,眼镜上骑着两只蜗牛,嘴巴里养着一条清洁鱼,带着来自巴西的温顺的蛇项链;吹一声口哨,教室外面会飞来一只猎鹰,停在她的肩上。抬起手来,袖口窜出绿色蜥蜴帮忙擦黑板。打开教案,飞出一群彩色蝴蝶……呵呵,我自己都想做这样的老师了,你愿意吗?”
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不断“诱导”的母亲,还有一个有些烦、但还耐着性子按妈妈要求写“感谢信”的小男孩。转折使用恰当,叙述的层次很清晰,也增添了波澜和趣味。特别吸引我的是他关于老师的想象,我读这段文字时,纸上仿佛也飞出了一群彩蝶;我把这段文字读给自己的学生听,课堂上似乎也飞出了一群彩蝶,这些高中生被儿童无羁的想象吸引,纷纷感叹自己童年的消逝、想象力的枯竭。
童年的消逝是必然的、不可挽回的。我们能做的,是在成长、成熟的同时,努力保有儿童时代的童趣、诗性与想象力。这些至为珍贵的品质,却又是极脆弱的,极易被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被所谓的“教育”摧毁的。我曾有机会读到章同学被老师欣赏的一篇范文《秋》,他按老师的要求,使用成语,运用排比和比喻,还学会了“卒章显其志”,在结尾处总结升华。文章优美动人,但上面那封信里那个活泼泼的孩子没有了——“秋”写得还真有些“老气横秋”。
聪明的章同学必然能揣摩出老师的标准,将娴熟地写下一篇篇规范优美却少生气的《春》或《秋》或《四季》。这类作文能帮助他获得表扬,赢得高分。他会将那个更真实有趣的“我”留在更私人的日记或书信里。而我担心的是,那个“我”会被逐渐挤压缩小,最后甚至渐渐消失。六七年后坐在高中课堂里的章同学,听到一个孩子天真的隽语,会不会也像我的这些学生一样,感慨自己想象力的贫瘠,却忘了自己曾有过如此出色的想象?
几天后,章妈妈又向我转述了一段对话。那天早晨的雾很重,外婆大声呼喊让章同学起床:“今天天气很差,要提前出发,赶快起来。”他慢悠悠地回答:“这不是天气,这是天堂,婆婆,你没看到我们都在云中的神殿里吗?”外婆哪有心情听他胡言乱语,连推带拉地把他塞进了卫生间。妈妈笑着问章同学:“我们是在天堂里吗?那请问,你是天使吗?”“是的,我当然是。”“哦,难怪你那么可爱。可是,你为什么没有翅膀呢?”“我把它拔了,我不需要它。”“为什么?你每天都在干什么?”“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天哪,你就干这些。你真认为你是天使吗?连翅膀都没有!”“我是啊,天使是不需要贴标签的!”
每个孩子都可能是不长翅膀的天使,我们却用自己的惯性思维给天使贴上了标签。每个孩子都可能是不自觉的诗人,我们却用种种套路、格式把诗人变成了“非诗人”甚至“非人”。看看那些把官话套话讲得头头是道、激情洋溢的小演讲家,就会明白,这已不单纯是如何写作说话的问题了。
王栋生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总想我们能做对什么,而要时刻想着我们不要做错什么。如果没有把握“做对”,就不要急着去做。从某种角度说,“不做”胜于“做错”,前者至少给孩子的自由发展留下了空间。
当我们在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那群彩蝶被关进了教案,那些不长翅膀的天使,忘了如何飞翔。
来源:《教师博览》原创版
作者:周春梅
编辑:zouzhangmin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