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巧妙铺排 意蕴无穷

来源:自由投稿 发布:2016-07-13

    铺排是一种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古代民歌中运用普遍的手法。其本质是铺陈、排比的合称。铺陈,极力铺叙,尽意渲染;排比,则是由几个结构相同、字数相近、语气一致和意义相关的词句或段落,连续排列在一起的。铺排,由铺陈与排比糅合在一起而形成。  

   既然是一种修辞手段,我们更注意的是它在表达效果方面发挥的作用。在文章当中运用铺陈排列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描写淋漓尽致,穷形尽相;可以使议论汪洋恣肆,充沛有力;可以使抒情绵丽温婉,回肠荡气。我们可以通过很多古今文章体会铺排作为修辞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不过,把铺排的手段运用到文章结构学中来,倒是很少有人关注的。实际上,在文章结构上,用铺排的方式,也有其独到新奇之处: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元曲:

                                                      沉醉东风

                                                                 张养浩

班定远飘零玉关①,楚灵均憔悴江干②。李斯有黄犬悲③,陆机有华亭叹④。张柬之老来遭难⑤。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⑥。因此上功名意懒。

 

     【注释】①东汉班超官至西域都护,在西域31年,封定远侯。年老思乡上疏请还,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玉门,玉门关简称,在今甘肃敦煌县西。②战国屈原字灵均,为楚大夫,“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江干,江岸。③李斯为秦国丞相,遭谗为秦二世所杀。临刑时顾谓其子曰:“吾欲与汝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④西晋陆机以文才名重当时,曾在成都三司马颖府中任河北大都督,兵败遭谗处死。死前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华亭,今上海松江,陆机故乡。⑤唐张柬之在武则天时任宰相,受武三思排挤中伤,贬官愤疾而死。⑥北宋苏轼宦途多舛,神宗时被贬黄州,哲宗时被贬惠州、儋州。

 

    读了这首元曲之后,我们会容易发现它写作上的一个鲜明特征:也就是除了最后一句之外,前六句分别不动声色地陈述了班超、屈原、李斯、陆机、张柬之和苏轼的遭遇,作者将这六个历史人物的类似的命运铺排出来,已不仅仅是一种修辞上的考虑,而是有整个曲子结构上的匠心所在,那就是为了引出最后一句深沉的慨叹"功名意懒"。在这首曲子里,铺排的结构安排,好像是用千钧之力落下闸门,将人事和史实的洪流用力截住,逼迫水位提高,经过一番蓄水,然后将闸门突然提起,洪流自然是不可遏止,一泻千里,所以“功名意懒”四个字对读者有相当大的冲击力,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感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则现代手机短信:

                                                     短信

                                     水不孤独山孤独,所以水把山围住;

                                     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

                                     人不孤独心孤独,所以心被梦牵住;

                                     我很担心你孤独,所以发条信息给你读!

    这条短信一经发出,即被很多人称赞。究其好在哪里,前四句当然有比兴的作用,但从句子结构规律来看,形成了排比,这种排比式的陈述,我们就命之为“铺排”。通过铺排手法的使用,强调或者暗示了每一句话中两种事物的关系,从而使要表达的"友谊"的主题水到渠成,根本没有再作连类取譬或者深情讴歌的必要了。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则儿歌:

                                                     讲故事

                                                 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

                                                 庙里有口缸,

                                                 缸里有个盆儿,

                                                 盆儿里有个碗,

                                                 碗里有个勺儿,

                                                勺儿里有个豆,

                                                我吃了,你馋了,

                                                我的故事讲完了。 

    这首儿歌的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制造了一种纯朴简洁的诙谐,这种玩笑没有丝毫的深沉晦涩,不需要深刻领会其中奥秘,因为那样反倒超出了儿童的认知能力范围。智慧的作者,用简单的铺陈方法,甚至是故意冗长累赘的铺排下去,这样反而激起了儿童(其实是每一个读者或听众)的兴趣,他们要集中注意力了去思索这故事的结果,然而,最后一句话跟他们一直揣度的各种各样的郑重其事的结果都不一样,这种"蓄意营造的心理反差",就是通过铺排得方法实现的。

  



来源:自由投稿
作者:张 坤
编辑:xiongsuwei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