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吃饱肚子”与“吃得营养”的较量

来源:教师博客 发布:2016-07-29

“吃饱肚子”与“吃得营养”还会较量?是不是莫名其妙,或是胡言乱语?

读者切勿对笔者妄加指责,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它们却较量得让人不可思议。现实可怕、可悲的是,“吃得营养”却常常输给“吃饱肚子”,而且还在继续输,甚至可能输得惨不忍睹。

“吃饱肚子”产生于生活困难时期。那不堪回首的年代,经济和社会文化落后,我们对衣食的要求,只能求得温饱,谈营养、谈保健,简直是奢望,甚至是妄想。何谓“吃饱肚子”,那就是,往肚子里填充食物,使人不至于饿,保住生命,让人能活着做事。至于填充的食物,如果是米、面等主食就最好;实在不行,其他粗粮,菜、草之类,只要能从嘴里“塞”得下,不致将肚子搞坏,也是可以的。

困难的年代过去了,我们的生活步入了小康。“吃得营养”已经成为人们强烈的生活要求。所谓“吃得营养”,就是再不能随便往肚子里填充食物,那还要讲究食物的科学搭配,制作食品要讲究,怎么吃更要讲究,吃了后,要让人身体健康,不能吃出问题,至少不能让人只是吊起一个大肚子,那种肚子被胀得“发达”、头脑变得迟钝、四肢变得不能灵动的状态,稍有营养、健康意识的人,是绝不会答应的。

这样一说,稍有点科学常识、稍微讲究生活质量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要“吃得营养”,不再只要“吃饱肚子”,特别不要憨吃傻胀。

理性选择是这样,但,实际行动呢?却常常不是这样,“吃得营养”很容易屈从“吃饱肚子”,哪怕明明知道只“吃饱肚子”不好,可能让人不能幸福一生,甚至会短命。

较量的关键是吃的人一般是没得选择,主要在于做厨的人,看他怎样决定给食客是“吃饱肚子”还是“吃得营养”。其实,做厨者,凭良心,他早就知道,应该给食客“吃得营养”,不应该只是让食客“吃饱肚子”,特别不应该让食客憨吃傻胀,把人搞成畸形。但良心上的选择,不等于他的现实行动。

现实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大多数做厨者,直到今天,尽管经过千万次新“厨艺”培训,但他仍擅长产生于生活困难年代的旧“厨艺”——简单做点饭菜、让人“吃饱肚子”就算了。操作新“厨艺”实在是太麻烦了,人往懒边行,最顺手的操作,是最容易的选择。于是在大多数做厨者面前,“吃得营养”就输给“吃饱肚子”了。

有良知的管理做厨者的人,和指导做厨者做厨的人,带着深深的忧虑和历史责任感,奋力疾呼,殚精竭虑地行动,终于唤起了一些做厨者,凭着做厨良知,改变了观念,学会了新“厨艺”,并开始在做厨实践中展开行动,也带来了食客们的“吃得营养”,吃得幸福,健康发展。貌似在局部范围内,“吃得营养”有战胜“吃饱肚子”的趋势。

然而,千万不要高兴得太早了。这种“貌似战胜”却是岌岌可危、风雨飘摇。只求“吃饱肚子”的社会文化氛围,如同一个巨大的染缸,它会努力将实施新“厨艺”的做厨者拽回旧“厨艺”体系中。直到今天,几乎所有人都会找到这样的根由:旧“厨艺”和“吃饱肚子”的评判体系运作得非常自然和稳固,而新“厨艺”和“吃得营养”的评判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如同尺子,旧尺子量得刚性,新尺子量得可能柔性些。而且旧尺子量新“厨艺”,量不出食客是否吃得营养,反而常常量出食客吃得不够饱、没有胀翻,于是评判出新“厨艺”大有问题。这样歪“尺”量“正”得出“歪结论”,让实施新“厨艺”者,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尊严。做厨者也是食人间烟火之人,无法超然现实,人往利边行,于是“吃得营养”就又要输给“吃饱肚子”了

在这大染缸和旧评判体系强势作用之下,有些为着“吃得营养”而苦苦奋斗的新“厨艺”者,一次又一次地顶着旧“厨艺”者的讥讽,一次又一次地顶着“家族”中长者的威压,一次又一次地顶着旧评判尺子的敲击,在风雨雷电中艰难地呼吸,在泥泞沟坎中趔趄地前行,在荆棘羁绊中忍痛地站立,企望“吃得营养”能够获胜。但真的很难,难得让人似乎看不到风雨后的彩虹,难得让人似乎走不上平坦的大道,难得让人似乎站不直身子、有尊严地昂首。

“吃得营养”还在与“吃饱肚子”,处于激烈的较量之中。看似“吃得营养”必然取代“吃饱肚子”的理想,却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也不知有没有最终能将只求“吃饱肚子”的状态,送进历史的一天。就像当年革命者为打破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理想而奋斗一样,新“厨艺”者,要做好长期奋斗甚至可能牺牲的思想准备。

各位读者,可能已经读得有些糊涂了。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能懂得上述言论的含义。“吃饱肚子”就是隐喻只重教知识的应试教育,“吃得营养”就是隐喻关注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真实的现实就是,它们还处在激烈的角逐之中,不知何时才能真正见分晓?

唉,一声叹息!



来源:教师博客
作者:贾言
编辑:dengyu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