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还是离烟火气远一点好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2016-11-07
有媒体日前刊发了一篇题为《大学里叫一声“老师”变得有多难》的文章,让无数人感叹“象牙塔被熏染得不轻”。文中提到,近年来,除了一般老师被称为“老师”,有点职务的都被称作院长、部长、书记、处长、主任……即使这些人同时承担教学工作,教职工和学生都不愿只叫“老师”。
“老师”是饱含敬意的称谓,但在时下,一些教育工作者却觉得“老师”的称呼“太俗”了,关键是不能凸显自己的“身份”,尤其是有一定行政级别者,学生一旦称其“老师”,有的人脸色马上“多云转阴”。如此一来,年深日久,原本应当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徒增了几分官场的烟火气。烟火缭绕之下,一些“老师”的面目模糊了,师生间的距离拉大了。
所谓烟火气,就是社会上的陈俗习气,包括官气、市侩气、铜臭气、媚俗气,等等。烟火气对校园的熏染、对教育的侵蚀非止一日,不只在大学校园,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时不时也可以看到,更不只是称呼的异化那么简单,有的甚至成了歪风邪气。
最近,陕西绥德某中学向千余名学生收助教款一事,便是典型。据媒体报道,在学校举办的高三家长会上,每位家长被要求交纳500元,作为给老师的所谓“辛苦费”,一位校领导表示“老师们辛苦了三年,大家应该意思意思。”寥寥数语中,一股浓浓的市侩之气扑面而来。如此腔调,相信很多“社会人”有似曾相识之感。此事被当地媒体曝光后,当事学校招来无数网民的批评与嘲讽,更有媒体评论称这种明目张胆的乱收费行为,“败坏了教育工作者的形象,像雾霾一样污染了教育界的空气”。当地教育局调查处理后对外宣布,已全额退回所收款项。
尽管各级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严格规定,无论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不应额外收费。但在一些基层学校,总有一些人想打学生的主意,而学校一旦沾上“乱收费”,总难免引发公众对教育公益属性的质疑。近日,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草案三次提请审议,草案增加规定:“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一时间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有观点认为,如果禁止民办学校营利,谁还会投资办教育?这就是典型的把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混为一谈,而忽视了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国际上看,大多数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允许举办营利性学校。可以说,把办教育当成一种牟利的方式,抑或一种纯粹的投资行为,绝非国际通行做法,不值得支持和鼓励。
除了官气、铜臭气,熏染教育的,还有社会流行文化中掺杂的“鬼气”。前不久,万圣节又热闹了一把。万圣节原是西方国家的“鬼节”,近年来在国内日趋流行,尤其是幼儿园和一些学前教育培训机构,更是热衷于此。节日当天,孩子们扮成各式奇葩造型,可谓“妖魔鬼怪”横行,有的孩子甚至因为扮相过于惊悚,吓到了其他孩子。由此,也招致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家长、教师盲目追捧“洋节”的批评。
“洋节”在国内的流行,大家本已见怪不怪。但与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不同,万圣节是所谓“鬼节”,通常与万圣节扯上关系的事物有鬼魂、巫婆、骷髅和恶魔等,还有虚构人物如吸血僵尸和科学怪人。如此重口味的节日,社会上有兴趣的人士没事找个乐子也就算了,但对于尚在幼龄的孩子们来说,装鬼扮妖、捣蛋惹事,真的合适吗?教师、家长引领孩子们做这些,又打算让他们学到些什么呢?
的确,教育与社会不可分割,但校园毕竟不是自由市场,教育与社会之间,还是保持适当的距离为好。否则,社会上一些歪风邪气难免会污染校园的风气。让校园少沾染点歪风邪气,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回归教育的本真与纯粹的需要。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国营
编辑:dengyu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