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美的遇见

来源:《教师博览》原创版 发布:2016-10-08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课文《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同事选择这一课作为自己的赛课内容。

课文里有这样一节小诗:“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同事针对这节小诗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一个学生读小诗,另一个学生表演诗的内容。在磨课时,同事用两支粉笔代替两只鸟蛋让学生进行了表演,我提出用两个蛋的模型,同事说已经准备好了真的蛋。凭着多年公开课的经验,为避免出现蛋被学生不小心打破而扰乱上课进程的意外,另一老师建议:把蛋煮熟。我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做法。

竞赛课上,我坐在离讲台七八米远的地方。开始表演了,学生捧着两只蛋走向讲台,双手捧到鸟窝(老师做的道具)上方时,还没等我看到蛋的模样,只听“咚”的一声,蛋落入了鸟窝。接下来老师非常机智地处理了这个环节,请其他学生评价他的表演。孩子们也很聪明,把他表演得不到位的地方都提出来了,其中有个孩子是这样说的:“他把鸟蛋放入鸟窝的时候,我听到‘咚’的一声响,他不是轻轻放的。”老师接下来又请了另一个学生表演,这次学生表演得非常到位。当时我想:幸亏建议同事在蛋上“动了手脚”,不然今天这蛋肯定破了。如果蛋破了学生有什么反应呢?老师课前会不会预想到鸟蛋会破呢?如果没有预设,老师该如何处理这突如其来的意外?会不会破坏教学进程?这一连串不期而至的疑问让我有些庆幸之前提出的建议避免了今天的意外。

课后,这一情境反复在我头脑中回放,瞬间,另一个似乎早已被我遗忘的情境出现在脑海中。那是我的儿子与这些孩子差不多大小的时候,有一次做饭时让他帮我拿一个鸡蛋,他拿着鸡蛋与课堂上那孩子一样不知轻重地往灶台上一扔,鸡蛋当时就破了,蛋清流了出来。看着儿子一脸疑惑的窘相,我忍不住笑了。我知道儿子虽吃过不少鸡蛋,看似对鸡蛋并不陌生,其实他并不真正了解鸡蛋,不知道它是如此脆弱。我把蛋壳拿给儿子看,让他亲手捏一捏,他明白了蛋壳很薄,很容易破碎,要轻拿轻放。有了这样的生活经历,儿子学会了与各种蛋“打交道”。

儿子摔破鸡蛋的事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果第一个表演的孩子知道蛋的脆弱,还会让蛋从离鸟窝那么高的地方落下么?书上描写“把鸟蛋轻轻地送还”,别的孩子也是这么说这么表演的,除了因为“爱鸟”而要轻轻的,他们知道鸟蛋的易碎么?班上有多少孩子不知道蛋的脆弱易破呢?如此,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在蛋上“动手脚”呢?

这些疑问引起了我对这件事的重新思考: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如果蛋破了,抓住这个意外,因势利导,简单了解蛋的结构,感知蛋的易碎,在学生明白要爱护鸟的同时,也能了解关于蛋的常识,明白“轻轻地”的两重原因,积累生活经验。这样就能较好地将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体现语文教学中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这时再回过头读“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这句诗,引导学生明白如果鸟蛋摔破了,失去的不仅仅是两只蛋,而是两只小鸟、两个生命,进而告诉学生生命有时候就像这只蛋一样脆弱,所以我们要小心呵护自己以及身边所有有生命的物体,从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珍爱生命的种子。如此一来,课堂教育是不是更生动、更有意义呢?

教学中,如果我们少一些大人的惯性思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果我们少一些经验的教条,多一些开放性思维;如果我们少一些害怕出现“意外”的担心,多一些大胆的“预设”,这“意外”就会成为我们课堂上最美的遇见!


来源:《教师博览》原创版
作者:彭清香
编辑:wujingjing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