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描摹生花笔淡妆浓抹写华章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 发布:2016-11-04
描摹,是记叙与抒情类文体写作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人、事、景、物的状态精彩地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从而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状、如闻其声、如历其事的现场感。精彩的描摹,有利于丰富人物、推动情节、暗示环境、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如何巧用描摹让文章出彩,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加以训练。
一、调动感官,激发联想。
要把写作对象描摹得丰富多彩,就要全方位地调动各种感官,使笔下的世界立体地展现出来。比如写静,说“考场上很静”,这是叙述语言,给人的感觉是抽象空洞的。如果说“考场上只听见笔和纸磨擦的沙沙声”,这是描摹,写出了静的“模样”,但给人的感觉仍然单调无趣。请看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中篇小说《草原上的李尔王》中是如何来描写静的:
四周是那么宁静,你能听见一百步外松鼠在枯枝上跳来跳去,断枝掉下来,先微微钩住另外的树枝,然后落到疏松柔软的草地上——永远掉在那儿,静静地等待着腐烂。
在作家笔下,“静”是松鼠在百米外枝头跳动的声响,“静”是枯枝掉下来钩在另一根枝上的摇荡,“静”是疏松柔软的草坪,“静”是等待。通过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简单而抽象的“静”被作家描摹得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美感油然而生。
描摹之美,有时还要靠激发联想来实现。联想是视听的延伸,能把有限而枯燥的现实世界铺展得丰厚而瑰丽。比如再寻常不过的“○”,因为写作者调动了其形态与意义等方面的联想,便把它描摹成一段有如童话美丽的排比:
我是缀在枝头的果实,给园丁以丰收的惊喜。我是分子、原子、质子,构成这美丽的大千世界。我是达·芬奇笔下的鸡蛋,他就是从划“○”开始,创作出了《蒙娜丽莎》与《最后的晚餐》。我展开就是一条线段,良好的开端与良好的结尾一对接,就变成了圆满。
二、巧用修辞,推陈出新。
巴尔扎克谈论写作创新时曾风趣地说,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这样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这样比喻的是蠢才。关于女人如花的比喻从古至今屡见不鲜,只有创造性地加以提炼,才能化平庸为神奇。如徐志摩陪泰戈尔访日期间所写的《沙扬娜拉》中那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诗人慧眼独具,捕捉到日本女郎与水莲花在情态、神韵上的温柔、娇羞的相似点,描绘出一幅“人面莲花相映红”的动人画面,花人合一的妙喻令人顿生隽永的美感。可见,修辞的巧用,往往能使描摹推陈出新,别具一格。
钱钟书先生的名著《围城》,以设喻新巧、描摹独到而著称,请看其中几个小例——
①写笑意犹存: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②写思念如焚:
写好信发出,他总担心这信像支火箭,到落地时,火已熄了,对方收到的只是一段枯炭。
③写倦意全消:
他一觉睡到天明,觉得身体里纤屑蜷伏的疲倦,都给睡眠熨平了,像衣服上的皱纹折痕经过烙铁一样。
④写兴致勃勃:
顾尔谦的兴致像水里浮的软木塞,倾盆大雨都打它不下。
⑤写夜色中手电筒的光亮:
孙小姐的大手电雪亮地光射丈余,从黑暗的心脏里挖出一条隧道。
新颖而贴切的修辞令人过目不忘。
让我们再来看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是怎样描摹大拇指的:
大拇指其貌不扬,自惭形秽,常退居下方,不与其它四指并列。它矮而胖,构造简单,别的手指两个关节,它却只有一个。但五指中,它工作最艰苦,拉胡琴,它紧扶琴架,吃果物它剥皮。而有什么悠闲、舒服的事,像抽烟之类,却让食指和中指去领受。它诚实肯干,所以,人们称赞呱呱叫的好人时,总是伸出大拇指。
可见,运用拟人,简单的一个手指,也能被描摹得洋洋洒洒,妙趣横生。学会了描摹的表达技巧,何愁作文无话可说?区区几百字,何足道哉!
三、强化内涵,服务主题。
从语言的形式层面而言,描摹有如“添枝加叶”,可使枯树变得枝繁叶茂;但就文章的内容层面来说,任何描摹都必须富有特定的内涵,为作品的主题服务。俄国作家契诃夫曾有妙言:如果一个剧本在第一幕的布景里,墙上挂着一柄腰刀,到最后一幕就得让刀子出鞘,要不然,那就是柄多余的刀子,一开始就不应该挂上去。对于写作,这是个有益的启示:描摹一旦失去了“服务主题”的本质内涵,必然沦为华而不实的文字游戏。
以《红楼梦》中的景物描写为例:第三回写黛玉初进贾府,一路雕梁画栋,彩屏玉觚,堂上一几一案,廊边一花一石,都被描摹得精美绝伦,繁华至极;到第十七、十八回写元春归省,大观园建成,更是富丽堂皇,奢艳无比。小说缘何要如此大费笔墨描摹出贾府鼎盛时期的奢华面貌呢?是曹雪芹故逞才情,以示博物?当然不是。这两回景物描写正如那柄“挂在墙上的腰刀”,到了贾府被抄家以后,终于宝刀出鞘,本色尽显:往日钟鸣鼎食、笙歌艳舞,最终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见作者描摹景物时已胸有丘壑,为后文预埋了很长的伏笔,紧密暗扣了“封建贵族家庭最终没落”的小说主题。
再以《水浒传》中一则语言描写为例: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段,卖酒汉子白胜的歌谣描写看似平常,实蕴深意——“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段平白如话的歌词,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与鲜明的对比描写,展现了北宋末年下层人民劳而无获的悲苦与上层统治者不劳而获的罪恶,影射出“官逼民反”这一严肃而深刻的作品主题。
四、抓住典型,以少胜多。
所谓典型,指一个文学形象“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又显示出深刻的普遍性”,正如黑格尔所言,文学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而不是理念的象征或符号。因此,描摹时要精选那些“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又显示出深刻的普遍性”的典型细节加以表现,从而做到以少胜多,以一目尽传精神。
以写眼睛为例,“眸如一池秋水,眉若一弯新月”写得固然不错,但许多人的眼睛都可以这么比喻。可见,这样描摹,语言形式虽美,却未见典型。精妙的描摹应该抓住描述对象的典型性,对描述个体有独特而深刻的发现。比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描写人生末路时的祥林嫂的眼睛可谓传神之至:
脸上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此时祥林嫂呆滞的眼神里,已经沉淀了她一生的悲惨命运,再也兴不起半点生的涟漪。再如一位同学如此描摹老师的眼睛:
这是一双凝神专注的眼睛。那圆圆的眸子里深藏的是什么,能够折射出如此诱人的光?像浸在水中的一颗乌亮的宝石,那么晶莹;像黑夜中闪烁的一粒珍珠,那么夺目。它是那么黑,似乎包容了世上所有的暗色;它是那么亮,能够折射出人间万物的光芒。周围纤细而浓密的睫毛,偶尔投影在它的正面,宛若微波荡漾的水面上垂下的修长柔美的丝丝柳枝。
宝石与珍珠的光彩,微波与柳枝的温柔,便凝成了一双清澈、含情的智慧明眸。
描摹,既是文字表达的技巧,又是形象思维的艺术。这种技巧和艺术的提高与成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日常写作中不断加强训练。而生活正是描摹训练的不竭源泉。让我们用敏锐的双眼观察生活,用敏感的心灵感知生活,用如火的激情点燃生活,以描摹的生花妙笔,书写动人的生活华章。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
作者:王俊杰
编辑:huangjingzi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