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生不应荒废主业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2016-09-22

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中,不时能看到几个小演员、小嘉宾的身影。成年人的节目,冷不丁冒出个“小嫩肉”,确实挺喜感的。“小嫩肉”上电视,没点技能怕是赢得不了观众的掌声。“商场如战场”,“小嫩肉”们可否有执掌帅印的本领,带领人马参与商业角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已经不是新闻。中学生创业开网店当微商甚至担任产品“合伙人”,是不是可以引领时代潮流呢?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要做的事。中学生的天职是读书求知,让他们本末倒置,每天像个商人那样“身在学堂心思商”,除非一个人分身有术、心可多用。没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周末节假日搞点社会实践,到街上摆次地摊,或者跟着亲戚朋友跑个龙套,倒也不失为学习的机会。如果这边在学校既要听课又要做作业,那边还得张罗自己的生意,这样的孩子究竟是学生还是商人还真不好说。

    笔者不赞同中学生搞“微创业”,觉得这样的“微创业”,还是悠着点为好。

    就年龄来说,参与创业的中学生是否涉嫌违法,是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劳动法》限定了公民参加工作的年龄,禁止企业雇佣十六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如此说来,低于16周岁的中学生连参加工作的资格都没有,他们的“微创业”是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职业性工作?如果不允许未成年人工作,他们是否有资格自主创业?如果中学生“微创业”需要帮手,雇佣成年人还是雇佣他们的同学呢?创业虽好,起码要遵守法律。如果涉嫌违反《劳动法》,劳动部门该不该依法干预这类时髦的“微创业”呢?所以,那些跃跃欲试的中学生“微创业”者,不妨“让钞票先飞一会儿”,等再长大一点去追逐也不迟。

    就阅历来看,商场需要智慧更需要经验。智慧有遗传因素,经验却只能靠自身积累。中学生普遍涉世不深,有的甚至还没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即便是多次外出旅游的中学生,他们见的东西可能略微宽广点,也多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在这方面,十几岁的孩子能有多少本钱,颇为值得怀疑。与其在没有基本的阅历积累时脑子发热涉足“微创业”,不如耐着性子抵制商业的诱惑,等时机成熟再去行动。过早创业,一旦失利,并不利于这些未成年“商人”的心智成长。

    就学习方面而言,学习讲究的是一个“静”字。心不静,书是读不进的。心静才可以无欲,无欲才可以修炼自己。创业和学习刚好相反,它讲究的是“拼搏”和“冒险”。不论是拼搏还是冒险,靠的是心动。心若澎湃,有了冲动有了激情才可以全身心去创业。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中学生,外面的诱惑多了,常态化了,他们的心就再也无法静止下来,要保住本钱必须去操心,要有利润就更得百倍努力。赚钱和学习不可兼得。赚钱容易让学生变得浮躁,他们赚了钱丢失了学习的机会,这样的赚究竟是暂时的赚还是长远的赚,值得思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刘海明
编辑:dengyu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