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放弃成全彼此
来源:《教师博览》原创版 发布:2016-08-29
当我和刚之间的故事写到两万字的时候,原本应该会有一个令人期待的结局。这样一来,又一个美好的教育故事就可能真真切切地诞生了。然而,主动放弃继续“书写”故事的是我——可惜那时候我错误地认为,主动放弃的是刚。我以为自己已经尽力了,放弃是无奈的选择。
如今回首,这样的托辞,只能证明自己善于推卸责任,将教育失败的原因归于他人和环境。曾经有一位年轻教师在我的博客中留言,说原以为我选择了放弃,但从那篇博客中读出了我的不放弃。年轻教师这样写道:“最初我不解,以为您放弃了他。上一次谈话加上今天看到这篇文章,才知道晚辈把事情想得太简单。我一直觉得,这些特殊的孩子最需要我们,教育的价值在这些孩子身上最能得以体现。现在想来,我们没有那么重要,我们改变不了他们的家庭,或许我们也不该太多介入他们的生命。”现在想来是十分惭愧的。因为我在那篇博客中细陈了自己对刚曾经的付出以及刚的反复,还有他的家庭教育的缺失。最后这样追问:“面对这样的孩子,我到底该做些什么?”就这样给了大家我不曾也不会放弃的印象。事实是,我真的选择了放弃。
刚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另筑爱巢,彻底地抛弃了他们父子。失去了母爱的刚,却得到姥姥无以复加的宠爱,听说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姥姥就无限度地纵容刚的调皮捣蛋。刚在学校惹事了,姥姥从不批评,反而将责任都推到老师和别的孩子身上。很快,刚就成了学校的名人。当刚五年级来到新的学校,成为我们班的一名学生时,开学第一天就有好几个来自刚先前就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善意地提醒,刚不好对付。
果然,开学第一天,就接二连三地有孩子来告刚的状,毫不夸张地说简直到了叫人应接不暇的地步。我相信一个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与众不同的成长故事,也相信总有办法让一个孩子成长得越来越好。我没有被第一天的情况雷倒,而是信心满满地开始了与刚的“携手成长”。我力排众议让刚当上了班级纪律监督员,每天午饭时间我都坐在刚旁边与他聊天,我与刚的爸爸加强沟通,刚一次体育活动受伤休养,我组织了老师和同学去看望他……同时,从开学第一天起,我就记录、反思有关刚的教育和成长故事。起初,似乎一切都朝着我和同学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刚的转变有目共睹。
但是,三个月后,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刚突然又变回了从前让人不胜其烦的模样。除了失去母爱对心灵造成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外,我还了解到,无论我和老师们怎么努力,刚的家庭教育其实没有一丝实质性的改变。刚在家里也会不停地惹事,但惹事总会“提高”他在姥姥和爸爸心目中的形象——为了省心,只要刚不规矩、闹事,他们就会拿钱给刚,让他去买自己喜欢的玩具、零食,下载手机游戏……
我开始觉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怎么也比不上姥姥和爸爸的“教育”,尤其比不上惹事、玩具、游戏等对刚的吸引力。因此,当我和刚之间的故事写到两万字的时候,我停笔了。
离我写下那篇日志已经整整一年时间过去了。我当时藏于心中的判断是,刚会在不学无术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事实却是,刚还是那个我最初认识的刚。贪恋电子游戏,书包里装满了零食和玩具,趁老师不注意时不断地招惹是非,走到台前就显得极度腼腆,没有自信。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出格的行为举动。
我重新关注刚并反思自己当初的选择,源自两件事。一是我读了《教育与脑神经科学》一书,开始认识到刚的不停惹事可能并非源自道德认知的偏差,而是由于多动障碍;否则,怎么会有那一段时间的稍稍转变?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是脑发育不足的受害者,原是值得同情的。二是这学期听了一个所谓的著名心理学专家做的一个讲座,他声称,研究表明,一个被母亲抛弃的孩子会千方百计让自己成为垃圾。不管这一“研究成果”是不是“权威结论”,听来都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反感。
近一个星期里,刚的表现除了那些“一如既往”,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他连续两天按时完成了作业,而且做得工工整整,堪称数一数二的优秀。看见自己的作业被表扬并展示了出来,他信心满满地要在测试中赢得一个好成绩。虽然他的测试成绩并没有因为前两天的作业优秀而真有起色,我还是突然觉得,其实,他并非我曾经认为的那样无可救药。无论家庭教育怎样缺失,无论他怎样控制不住地搞些破坏,也无论他怎样做些让老师同学无法容忍的事情,他终究还是渴望优秀,渴望得到认可的。简单地说,他终究还是一个孩子,他的未来会有无数个可能,无可救药是其中的一个,走向优秀也是其中的一个。
那天在一个花店门口逗留,身后突然传来一声脆脆的“老师好!”回头,刚正一脸腼腆而灿烂地笑。他是来买花的。两个星期前布置学生每人养一盆花,制作标签,观察记录,为后面的课程做准备。刚的桌上一直没有花的影子。今天,他来买花了。或许,那两个星期,他确实因为贪玩忘了,而且只是忘了。甚至,可能每天走进教室,看见同学的桌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他就告诉自己,明天一定带一盆属于自己的花来。只是,放了学,他又忘了。这两个星期里,我没有经常提醒他养一盆花,倒不是给他自由的选择,而是一再选择了对他的放弃。可是,那天,他的行动告诉我,他并没有放弃。
想起了两部电影,《听见天堂》和《地球上的星星》。
意大利电影《听见天堂》中的唐老师拥有的该是怎样的教育情怀?面对埋怨上帝、对世界充满怀疑、不愿成长的米克,他自始至终以一种顺应和鼓励的姿态来对待。唐老师不急不躁,用真心诚意的尊重而不是严苛的“矫正”,慢慢开启米克和孩子们的心扉,轻轻拂去他们心灵之屋的黑暗、麻木、郁闷,重新填满七彩阳光普照的欢愉、自信和满足。影片中的盲校校长无法取得这样的教育成就,因为他不相信盲人也能拥有梦想。我是在两万字的故事之后,还是从一开始就成为了“盲校校长”呢?——我也怀疑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尼克老师,面对连父母都忍无可忍的伊夏,既不归咎于教育制度的死板,也不埋怨家庭教育的缺席,用真诚和尊重赢得了伊夏的成长。伊夏和米克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唐老师和尼克所做的却是一样的。他们都拥有对问题孩子真诚的尊重,都愿意花时间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都不放弃希望,都拥有矢志不渝的教育情怀;所以,他们成功了。我感到惭愧,因为我放弃了。我少了那份真诚、那份教育情怀,我与唐老师、尼克不一样,可是,我也是一名教师。
我不仅仅是惭愧,还有对自己深深的怀疑和谴责。
我想,如果我在那两万字之后没有选择放弃,如果我能多一些耐心,如果我能一直以真诚的尊重来陪伴,刚会不会告别“一如既往”,早已阳光灿烂?我不确定唐老师用了多长时间取得了米克的信任,点燃了米克心中的希望;我也不确定尼克用了多长时间融化了伊夏的心,让伊夏收获了成长。但我知道,一年时间对于一个孩子已经足够漫长,如果我能倾注真情,用心陪伴,或许一切皆有可能。
时光匆匆,无法回头。十个星期之后,刚就会从小学毕业,我再也没有机会关注他的成长。相比于一年,十个星期也许太短了,刚却在用点点滴滴的行动告诉我,他没放弃成长。我怎能再寻找托辞,任时光匆匆流逝,却不用自己的行动去争取!
往昔,终归还是错过了很多——从今天开始,我希望能用“不放弃”来成全彼此。这,或许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情怀,却能让身为教师的我感到踏实。
来源:《教师博览》原创版
作者:李竹平
编辑:wujingjing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