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边开始观察
来源:《小学生之友》 发布:2016-07-05
要写好人物,想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首先得学会仔细观察人物,观察人物是写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有些同学一描写起自己的某个同学,就是“一双大大的眼睛,笑起来脸上有一对小酒窝”。如果你仔细观察周围的同学就会发现,笑起来脸上有“一对小酒窝”的同学实在是很少的。也有的同学喜欢照搬书上的一些人物描写,写起老人就是“两鬓斑白,神采奕奕”,写起年轻人就是“漂亮潇洒,走起路来噔噔噔”。有一位同学是这样来描写一个姑娘的:“她像刚刚绽开的花朵,以奇妙的色彩和芳香吸引着天涯海角的蜂蝶。”虽然这些文字看上去描写花哨,但却是失败的描写,因为它缺少对这个姑娘的具体描写,没有抓住她的特征,没有音容笑貌,非但没有把活泼的姑娘展示出来,反而有损人物的精神面貌。又有一位同学写起他爸爸来,干脆搬上了武侠书里的描写,又是“脸如重枣”,又是“声如洪钟”,让人读后实在是哭笑不得。
我建议,观察可以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开始。比如你可以把你的爸爸,或是你的妈妈,或是你的一个同桌作为观察对象。先是观察他(她)的面部特征。肖像是人物留给观察者的第一个印象,肖像观察是人物观察的起点。抓住人物总貌,先得把握人物肖像的基本特征,然后再进一步观察肖像细部,寻找最有特点的角度把它表现出来。
比如,王安忆在小说《民工刘建华》开头是这样写的:“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的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寥寥数笔,通过主人公的眼睛,把民工刘建华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了。
秦文君在《贾梅日记》里对王小明的动作描写,“被张飞飞怒骂的王小明怒气冲冲的,可是敢怒而不敢言,她侧过小小的身子,手肘撑起,手心悄悄地把自己的耳朵卷起来,掩住”,生动、形象,如在眼前。
陈丹燕在《我的妈妈是精灵》里,也是用简洁的笔法描写一位考上交大来帮“我”补课的大学生:“那学生长了一脸的痘痘,还戴了一副眼镜,尖鼻子向前冲着,看上去像是一只鸟。”作家一下子就抓住了那位大学生的面部特征,惟妙惟肖。
班马在小说《我想柳老师》里是这样描写柳老师上课开讲前的动作的,“柳老师松开了脖子上的那粒衬衣扣子,两只手把袖子一捋,撑在讲台上,像个小孩子一样冲着我们亲热地一笑”。
这几位作家在描写人物肖像时,不但能抓住形象的特征,而且通过外在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要学会能抓住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部位重点观察。这些重点部位一般选择脸、眼睛和手。当然我们不能孤立地观察一个人的肖像部位。容貌、衣着、神态和一个人的行动是密切联系着的。要在行动中观察人物。观察要悄悄地进行,不能干扰被观察对象的生活,最好是对方不知道你是在有意观察他(她)。
据说,高尔基和他同时期的俄国另外两个作家──安德烈耶夫和蒲宁,曾经在意大利的一家饭馆里做过一次观察力比赛:见一个人进来,限定对此人只观察三分钟,然后说出各自的看法。高尔基观察后说:这是个脸色苍白的人,穿的是灰色西服,长着一双细长的发红的手。安德烈耶夫胡诌了一通,连西服颜色也没说对。蒲宁观察得最细致,从这个人的服装说到他系的是一条带小点的领带,以及小指的指甲有些不正常,甚至连此人身上的一个小瘊子也给详细地描绘出来。他还断言,这是个骗子。他们当即找来饭馆的招待询问,此人果然来路不正,经常在街头游逛,名声很糟。这是蒲宁经常注意观察身边的人物练出来的好眼力。
有一位记者在体育馆看到一幅照片,一名跳栏运动员跨栏的特写镜头,神态拍得很好。他看到这张照片时心想,一般形容人在使劲时,常用“咬紧牙齿,紧闭嘴唇”来描写。可这名运动员怎么嘴巴张开着?于是他张开嘴巴试了试,发现张开嘴巴正是呼出一口短气,用劲比咬紧牙齿时更大。而且它也符合运动员又是跑步,又是跨栏,呼吸急促的特点。这位记者立刻把他的这个发现记了下来。如果没有仔细的观察,他能有这个细部的发现吗?
你要像那位记者那样,及时把你观察到的印象记录下来。坚持作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是非常需要的,这样你就会拥有一个人物形象素材库。我时常做人物形象的观察记录,有时认识一个新朋友,对他的初步印象,我也会记在他名片的反面。用这种办法观察人物,练笔,也是挺有趣的。
沈石溪在他的动物小说《保姆蟒》中是这样描写蟒蛇的:“这是一条罕见的大蟒蛇,粗如龙竹,长约六米,淡褐色的身体上环绕着一圈圈一条条不规则的深褐色的斑纹,这些斑纹越近尾巴颜色越深,是典型的西双版纳黑尾蟒。在下腹部,还有两条长约三四寸退化了的肢;一张国字形的小方脸,一条棱形黑纹从鼻洞贯穿额顶伸向脊背;两只玻璃似的蓝眼睛像井水似的清澈温柔;微微启开的大嘴里,吐出一条叉形的信子,红得像一片枫叶。”试想,如果没有对蟒蛇有过近距离的仔细观察,能有如此真实而细腻的描写吗?
当然,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中一些精彩的人物形象描写,你也应该及时摘抄下来。摘抄下来的文字,要经常翻翻,看看人家是怎么描写人物外貌、衣着、神态的,是怎么抓特征,怎么通过外形表现内心世界的。注意,不要照搬照抄。多看,多分析,潜移默化的,就能化为自己的东西。
学会观察人物,做有心人,就从身边开始观察吧。
下面这篇故事,我就是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位同学写出来的,你看看,还行吗?
“剧场效果奖”
庄大伟
学校里“百灵鸟独唱比赛”的帷幕马上就要拉开了。这些天准备参赛的选手们一个个跃跃欲试,眼睛都瞪着那只“百灵鸟”金杯呢。
这几天3班的小米,一有空就躲在校园一角的桃树林里吊嗓子,一遍一遍地练唱。稍许留意一下,会发现小米的脖子似乎也变长了一些,嘴唇老喜欢噘着,成喇叭状。放学以后,小米又在桃树林里练唱,突然他的好朋友泡泡飞跑过来,一脸的紧张,声音有些发抖:“告诉你,2班的阿德,嗓子太好了!歌唱得太好了!你恐怕会比不过他……”
小米一听,先是闭上嘴巴,深深地吸了口气,再长长地吐出,然后才转过身来。小米不以为然地瞥了泡泡一眼,说:“不要这么紧张好吗?这次我对自己的实力非常有信心,对那金杯,志在必得。”
泡泡摇摇头,嘴里轻轻地吟起诗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泡泡是班里的诗人,不但唐诗宋词背得滚瓜烂熟,自己也能写一些歪诗。
“你,你这是什么意思?”小米眼睛瞪得大大的,盯着泡泡。
泡泡二话没说,一把拽住小米的衣袖就往教学大楼方向跑。泡泡一直把小米拉到音乐教室的门口。果然音乐教室里传出的一阵阵歌声,音色圆润,高亢动听,音阶达到highC,学校里很少能听得见这样的男高音。小米不吭声了,他自己那小公鸡式的喉咙,哪是人家的对手?小米耷拉下了自己的脑袋。
“你就这样认输了吗?No!不应该的!”现在轮到泡泡来教训小米了,泡泡见小米还是没吭声,他拍拍小米的肩膀说,“知道吗?正面攻不上,就从侧面攻。”
“侧面攻?”小米不解地抓着头皮,不明白泡泡的意思。
泡泡二话没说,又一把拽住小米的衣袖,把他拉到隔壁教室里,“砰”地一下把门关上了。
那以后的几天,同学们再也没看到小米到桃树林里去吊嗓子、练唱了。小米和泡泡老是聚在一起,嘀嘀咕咕的,不知在鼓捣些什么。
到了独唱比赛的那天,抽签排在第2号的阿德一登台,一亮嗓门,立刻就把大家给镇住了。他唱的是那首帕瓦罗蒂《我的太阳》,难度极高!
那以后逐一上台的几位选手,自然一个个在阿德的《我的太阳》面前黯然失色。
轮到小米上场了。他演唱的第一首歌是任贤齐的《心太软》,却用的是泡泡替他改写的歌词:
“我总是心太懒心太懒,天黑到天亮只知道玩。我不痛不痒地浪费着时间,我知道我根本没那么匆忙。我总是心太懒心太懒,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玩,说得总是简单做起太难,应该学习就别再偷懒……”
场子里立刻热闹起来。大伙“嘁嘁喳喳”地交头议论起来。
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小米又拉开嗓门加唱了第二首歌,赵传《我是一只小小鸟》,歌词同样是改过的:
“我是一只小黑哨,你想要抓却怎么也抓不到。也许有一天我踏上赛场,却成为球迷的目标。我登上了头条才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每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睡不着,我怀疑是不是收钱的时候只有老天知道。未来会怎么到底有谁会知道,公平是否只是一种传说……”
台下,同样是一阵盖过一阵的掌声。
坐在前排的评委们也开始脑袋碰脑袋的,“嘁嘁喳喳”地争议起来。阿德和小米,究竟该给谁打高分呢?据说最后评委们经过表决,仅以6∶5的微弱优势赞成给阿德打高分。不过评委们考虑到小米在演唱过程中的剧场效果,一致同意增设一个“剧场效果奖”。
当小米接过一只临时用玻璃花瓶代替的“剧场效果奖”的奖杯时,他的目光望着台下的泡泡,他心里默默地说:“这只奖杯,我们一人一半。”
来源:《小学生之友》
作者:庄大伟
编辑:xiongsuwei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